logo
  • 加载中...
社会实践
讲好黄河故事,守好黄河文化
时间:2022年09月06日信息来源:南阳理工学院学子三下乡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为讲好黄河故事,守好文化遗产,7月6日,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的“河小文”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推广社会实践团队在黄河流域部分城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跟随团队来到开封市朱仙镇,近距离感受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

来到木版年画一条街,看到大大小小的店铺沿街而立,门头装饰简单,内里却别有洞天,一幅幅制作好的年画映入眼帘,我的心中升起一丝莫名的悸动,继而夹杂着惊讶、欣喜的情绪喷涌而出,惊讶于古人的智慧和灵巧的手艺,竟能通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将丰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欣喜于自己终于亲身感受到了厚重的非遗文化,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手艺人是木版年画的传承者,也是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者。木版年画手艺人传承了古人的智慧,练就了精湛的手艺,他们在木版年画领域久久为功。制作一副木版年画需要经过起稿、刻版、配色、拓印等多个步骤,一般要套印五、六次才算制作完成,每一道工序都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倾注了手艺人的心血。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不仅仅因为这一幅幅作品,更因为手艺人心中对非遗文化的坚持。实践队员开始拿起自己带的画具开始了起稿,起稿就是绘制草稿,绘画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人们所喜爱与敬仰的英雄豪杰,蕴含了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画稿必须线条准确,设色不要太繁,象征着人们简单的初心:希冀富裕兴旺、平安吉祥。

刻板是一道考验体力、耐心、细心的工序。手艺人手工在木板上一刀一刀精心刻制,雕刻时必须严格做到“陡刀立线”,即线条要有一定深度,单刻板一道工序就需十几天的时间,把细致发挥到了极致,诠释了手艺人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从中我感受到就像我们学习,竟然选择了学习,我们就要好好学,要做到敬业精神。

熬色是手艺人运用传统的炒、熬、滤等工艺进行配色。为了使年画久不褪色,不跑色,颜料均为植物原料。我看着熬制成的颜料,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丰富的民俗情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经过印刷、晾干后,一幅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木版年画就完成了: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丰满的形象,植物颜料的混合运用处处可见,精美的图案闪动着非遗文化的光芒,展现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看到这一刻,我不禁脱口而出:“真妙。”心中顿时涌起对手艺人的钦佩、对民间艺术的赞叹,对中国非遗文化的崇拜。

看到当地手艺人制作,实践队员忍不住地想要帮忙,使我更加为我国有着这么丰富的民间艺术而骄傲,同时也为那些流失于民间的艺术而惋惜,让我有了一种想法:一定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一定保护好它。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一刀刀地雕刻、一遍遍地配色、一次次地印染,使我对非遗文化的坚守在心中更加明确,让它慢慢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透过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冰山一角,亦可窥见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深沉积淀,领悟到对于中国非遗文化更应行远自迩,研精覃思。

我和实践队员体验了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并学习到了许多知识,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活动,让我心中有了悸动。感受到了不仅仅是一个三下乡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我了解传统文化,让我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人够在现实中有更好的体验和感受,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并且它能够间接的让我知道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认识非遗、学习非遗,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播非遗。

一次全新的体验,让我更加珍惜,弥足珍贵的非遗文化、仰望坚守的手艺人,激发了我探求非遗文化深层力量的渴望,坚定了我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非遗文化的信念。

(作者:张慧茹编辑:七禾)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讲好黄河故事,守好黄河文化]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实践
推荐实践
热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