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社会实践
掀推普热潮,聚民族精神
时间:2023年08月28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2023年8月15日,河南工业大学“蒲公英”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来到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牛街镇果稠村,开展了一系列普通话推广情况调研活动。

历史与自然原因决定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落后现状与复杂性。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复杂,贫困地区众多,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在此有着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化普通话使用率较低。

为了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地区整体语言素养,实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最终目标,团队成员来到云南省开展特色推普活动。

到达果稠村后,团队首先了解到当地的基本状况:果稠村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与外界交通不便,就连距离较为热闹繁荣的镇上也有着10公里的距离。大部分村民从事种养业,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内大多是儿童与老人。

紧接着,团队成员在果稠村挨家挨户地开展了访谈活动。第一站便来到了果稠村中的典型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唐爷爷家。唐爷爷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家中只有他和老伴带着孙子孙女生活,而孙子已经辍学,只有孙女还在上高中。

团队成员在采访调研中了解到,由于长期居住在村中,唐爷爷一家日常交流主要使用方言,对普通话的沟通运用还较为吃力,与团队的交流主要靠唐爷爷的孙子孙女在一旁解释。此时的普通话就像一座桥,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相聚相知,心意相通。

掀推普热潮,聚民族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到果稠村走访)

作别了唐爷爷后,“蒲公英”志愿服务团队又踏进了更多村民的家中。在与一户户村民深入交流走访中,“蒲公英”志愿服务团队得出关于果稠村推普情况的结论:村民中,年纪较大的老人们基本只会说方言,对普通话的运用较为困难,也听不懂普通话;并且,村中大部分家庭都是像唐爷爷家一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生活模式,年轻一辈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村中仅有很少一部分年轻人留在家中。中年人与外界交流更多,大多都会说普通话但是口音较重。 

好在随着近些年来义务教育的发展、国家对教育资源的大力投入、当地政府对推普的持续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实践团队加入到推普宣传的队伍中去……果稠村的教育和普通话推广逐渐步入正轨,现如今果稠村已经拥有四所小学,在校学生745人,村民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到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村中孩子们都能越发熟练运用普通话且做到基本无口音。此时的普通话就像是一根线,将知识与文明串联,让我们迈步走向更大的世界。

掀推普热潮,聚民族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到果稠村走访)

果稠村只是中国地区千千万万个乡村的缩影,经过不断地走访调查,团队也对推广普通话这一活动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在助力乡村振兴这条路上,我们青年人任重道远。

河南工业大学“蒲公英”志愿服务团队此次通过走访调研,向村民宣传了普通话的推广意义,进一步将国家通用语的推广活动提升到强化主体认识的层面,让民众意识到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同文,语同音”的历史梦想,正在中华大地成为现实。


(作者:河南工业大学蒲公英社会实践团队编辑:舒雨琪)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掀推普热潮,聚民族精神]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实践
推荐实践
热门实践